跨越山海的嘉定答卷——2025年度嘉定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典型案例二
沪滇协作“板下种桑”富了百姓绿了荒山
——依托沪滇协作帮扶探索“板下种桑”产业发展新模式
【摘要】永仁县利用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和在建的光伏项目15座,总装机144.8万千瓦,占地3.6万亩。为解决“企业用地负担大”和“群众种桑养蚕用地需求大的矛盾”,得益于上海市嘉定区对楚雄州永仁县用心用情用力的鼎力帮扶,永仁县开拓思路、积极探索,2024-2025年两年投入沪滇协作资金2550万元,沪滇协作“板下种桑”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一、案例背景
2024年末,永仁县国土面积2150.17平方公里,辖4乡3镇、63个村(社区)、705个村(居)民小组,全县常住人口9.43万人、户籍人口10.44万人,当年地区生产总值81.53亿元。永仁资源禀赋优越,四季水果不断,“春樱桃沃柑、夏葡萄蜜枣、秋石榴芒果、冬草莓柑橘”,同时具备良好的旅游与民族文化特色。
2017年以来,上海市及嘉定区真情帮扶,共投入协作帮扶项目资金27731万元,援建项目104个,其中:产业发展项目55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8069.2万元,年实现收益568万元,年平均实现项目投资收益3.14%),农村建设项目30个,劳务协作(含于部培训)项目18个,社会事业项目1个,有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特色产业壮大,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永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永仁地处云南中北部,光热资源充沛,年均日照2836小时,是云南省光伏产业最佳区之一。目前,县光伏装机规模达144.8万千瓦,占地3.6万亩,板下可利用土地储量大。蚕桑产业是全县主要增收产业,已建桑园2.1万亩,2024年蚕茧产值7476万元,户均收入5.6万元,但产业扩面面临土地瓶颈。为破解“地从哪里来、群众怎么种、效益如何分”等问题,永仁依托沪滇协作创新探索“板下种桑”模式,实现了“企业(光伏企业)安心发电、公司(蚕桑公司)增量增产、群众有效增收、集体壮大收益”多方共赢。
二、做法成效
(一)以共赢理念破解“地从哪里来”的问题
永仁县在“四下基层”调研中发现,光伏企业租地面积大、期限长,同时需承担复垦复绿及火灾隐患巡查等任务,光伏板下闲置土地既未发挥效益,反而成为企业负担。针对这一矛盾,县里组织协商促成企业以较低价格将适宜发展蚕桑的光伏板下土地流转给乡镇。截至目前,已完成流转5100亩,为产业扩展预留了空间。光伏企业实现“减负”,乡镇获得发展新资源,群众有了种桑用地,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增收”的双效利用。依托“板下种桑”经验,永仁还推广“板下芒果”、“板下牧草”等模式,推动农光互补、林光互补,形成土地集约利用的绿色经济格局。
(二)以组织保障破解“群众如何种”的问题
群众对新模式缺乏经验,县里从组织引领入手,搭建发展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技术服务。
1、组织搭台统一推进
乡镇党委政府整合项目资金,用于建设机耕路、蓄水池、蚕房等配套设施,并对土地进行平整。全县统一在板下地块栽植桑苗,已建成“板下桑园”2900亩,并以低廉价格租给有意愿的农户。同时,鼓励村级党组织领办15个蚕桑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组织、技术、标识、包装、营销),邀请专家指导,通过46名技术力量开展全周期服务,为群众解决种桑、养蚕中的具体问题。
2、党员带头增强群众信心
县里推行“支部引领、头雁带领、班子带头、党员带动”的“一引三带”机制。维的乡立竜村党员李文荣率先种植“板下桑”42亩当年增收14万元,2024年又带头种植100亩,并带动8户群众参与,成效明显。如今,全县已有52户农户承租“板下桑园”,群众信心显著增强。

3.建立产销对接机制稳定销路
永仁县持续深化与赛丽茧公司的合作,推动企业实施3万亩优质茧生产及生丝加工项目,扩建自动缫丝生产线,为“板下种桑”提供稳定消化能力。赛丽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交售“板下桑”蚕茧的农户,按市场价外每公斤再补贴0.5元,保障群众“种得出、卖得掉、收益稳”。
(三)以利益联结破解“蛋糕怎么分”的问题
永仁通过创新机制,确保农户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有发展动力。一是农户收益有保障。“板下桑”每亩年产茧约50公斤,可实现收益3300元;加上企业补贴、降低租金成本等,农户第一年平均每亩可增收3800元。目前2900亩“板下桑”每年可带动农户增收870万元,丰产后预计可达2320万元。二是村集体稳步壮大。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通过桑园租金、蚕房租金等途径实现收益,2024年收入46.83万元,2025年预计增至83.4万元。按规划,到2026年“板下桑园”将扩至6000亩,可为村集体增收285万元。三是建立“343”利益分配机制。村集体收入按30%用于平台公司运转、40%用于公益事业、30%用于困难家庭帮扶。目前已帮扶140户,真正实现利益普惠。

三、经验启示
生态效益显著。“板下种桑”每年可为光伏企业节约生态修复费用160万元;绿化荒山、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火灾风险,提升光伏安全,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社会效益良好。光伏土地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业带动就业增收,促进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政府、企业、群众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机制创新可持续。“343”分配模式兼顾农户、村集体和平台公司,有利于产业持续发展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项目选择紧贴实际。永仁有多年蚕桑传统,通过政策支持、龙头带动、考核奖励等手段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使“板下种桑”在群众基础好、产业链完整的环境中快速落地。
四、下步工作安排
(一)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投入
随着“板下桑园”面积扩大,一些距离水源、道路较远的地块也将纳入发展范围。需进一步完善水、路、蚕房等设施,提高土地适种性,保障产业稳定推进。
(二)加强与光伏企业用地协调
在前期实施中,个别农户进入光伏阵列区作业时产生安全隐患,影响企业管理。下一步将完善用地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培训,规范农户作业行为,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三)统筹果桑产业用药矛盾
春季果园、桑园农药使用冲突较突出,可能造成蚕农损失。县里将制定统筹方案,强化监测预警,完善产业协同机制,确保林果、蚕桑、粮烟等多产业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