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云南大山里闪光
去年,接到赴云南支教的任务,我带着嘉定区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的信任,克服家庭困难,义无反顾前往楚雄州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支教的日子里,我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安在哪里,先后承担六年级、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小学部13个中队的少先队活动课工作。同时,我还负责学校的住校值周及少先队活动、比赛的策划和指导。
谈起支教生活,我把这段经历定义为星星火炬照耀下的“金色年华”,因为它是闪光的,为我增添了一段不平常的人生经历。自踏进思源实验学校校园那一刻起,我就告诫自己,必须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支教岗位上辛勤付出,以快乐的心情迎接考验。
教育教学篇
到校报到的第一天,何开明校长就学校的整体建设和现状向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中得知他们学校办学是比较艰难的,算上我们两位一共有122名教师,其中有40多人是无法长期稳定教学的“杂牌军”,有借调过来轮岗学习的,有作为志愿者支教的研究生,有师范大学的实习生,还有就是我们这样开展对口支教的。这所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共有2100多名学生,管理难度比较大,师资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学生课表上数学课和语文课非常多。技能艺术类课程,实际上大多数是主课教师在上课。学校小学部共22个班级却只有一名专业体育教师,每个班每周只能上1节体育课,音体美技艺类教师严重缺乏。而英语从三年级才开始教授且每周只有两节课。老师们的课很多,平均每周二十多节,所以在办公室难得见到有老师坐下来休息,偶尔见到也是一脸疲惫。
第一学期,学校安排我带六(1)班的语文和体育课,加上早读、晚辅课,每周的课时达20余节,工作量也很大。六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共计26篇课文,均是上海教材中高年级教材中出现过的,只是课文内容长短有所修改。两相比较,沪教版教材的知识点渗透得更早一些。
第一周工作下来,密集的课堂教学安排就让我觉得很辛苦,联想到对于这里的教师来讲,高强度工作一直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我不禁对他们心生敬佩。
本学期,我承担一(2)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大山里的孩子质朴纯真,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更加激励我坚定自己的支教工作信条——尽自己的所能上好每一节课。漂亮的书签、诚恳的鼓励、美味的棒棒糖、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我总是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渐渐地学生们喜欢上了我的课,兴趣越来越浓,每节课上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就连“调皮”的学生也都积极参与。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经常与思源的同事们开展教学研讨,并把我所能够找到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分享给他们。
学校生活篇
因为是全封闭住宿制学校,所以负责在学校值周的教师,从周日晚上开始到第二周的周日晚上离开,共计七天。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得离开校园,需要24小时全程陪伴在学生身边,要负责晨跑、早中晚饭,早读、晚辅,学生寝室各项管理,出操、卫生、检查内务、就寝,巡视校园等各项检查。我到了这里才真正体会到老师“又当爹、又当妈”,既要负责学习,又要管理生活的不容易。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这里的学生都很自主、自立,这可能和学校实施住宿制有关系。学校的路面、草坪、食堂、楼梯走廊、厕所等,每个地方的卫生都责任到班、责任到人。学生每天吃完饭都是自己洗刷饭缸、清理餐桌、打扫食堂,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定为全校大扫除时间,每个班级都要打扫责任区域,一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
一次住校值周时,突然有学生报告说有同学想跳楼,我立即组织学生赶到六楼,孩子光着脚已经站在六楼的栏杆外面,边哭边喊“我要跳下去”。情况万分紧急,我虽头皮发麻、手心出汗,但理智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慌乱。我努力安抚学生的情绪,设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并且趁其不备突然出手牢牢抓住了他,而后带他去值班室,耐心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化解了这一次危机。
我还参与实施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名作家进校园讲座,告诉孩子如何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有意义的亲子共读文艺汇演,拉近了学生与家长的距离;班级联队篮球赛,让他们懂得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分年级学生运动会,让学生们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教师迎新运动会,让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团结和谐。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围绕科技、书法和纸浆画开展,校园的墙壁、长廊到处可见学生的书法和纸浆画作品,科技节的小制作孩子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很有创意。
专项辅导篇
通过对学校情况的了解,我发现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存在不少空白点,缺少有专业经验的辅导员,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组织也缺少必要的认知。如何让少先队工作先进理念和创新做法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如何让星星火炬旗帜在偏远山区的天空飘扬,我认真进行思考,倍感支教任务的意义重大。
通过与教导处沟通,我利用本土课程和班会课时间,为每个中队每周增设一节少先队活动课,目的是让每位队员对少先队的历史、基本常识、队员礼仪、活动开展等都有一定的了解,明确少先队组织的构成以及它存在的意义,认识少先队的队旗、少先队的口号、少先队的作风等,并且指导队员规范地行队礼、唱队歌,正确地佩戴红领巾。
开展少先队活动,要让队员知道自己是少先队的小主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组织。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队员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举办专题讲座,把好的方法、经验传授给各中队辅导员,帮助他们按照方案开展系列实践——结合山区彝族新年开展“红领巾,我为你自豪” 入队仪式、三年级开展“感恩成长,我十岁了”联合主题队会;四年级“诚信在我心”主题宣讲会;五、六年级开展“跳蚤市场大买卖”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让大山深处的孩子更加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提高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活动让他们在展现自我方面变得越来越大胆。五(2)班陈同学原本性格内向、腼腆,平时,我有意识细心开导她,在南华县“我为祖国点赞”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我一次又一次手把手指导她。最终,她获得了南华县演讲比赛一等奖,晋级楚雄州演讲赛并获得三等奖,现在她越来越活泼、开朗、阳光了。
风土人情篇
我们出发之前,嘉定区教育局领导不仅对我们提出了工作要求,还与楚雄方面协调安排好了到楚雄后的衣食住行。到南华之后,南华县教育体育局和学校领导也非常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了我们出行和工作方便,学校把我们安排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比较干净整洁的小旅店。一日三餐在学校解决,对于不挑食的人来说没什么问题,我们很满意。六年级组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特地为我们接风,介绍当地风土人情,聊生活话家常。工作中每位同事对我们都很关心也很热情,我们很快融入了这个新的学校大家庭。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嘉定区在南华县挂职的周颂华副县长和县扶贫办李炯主任。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他们每周末都会抽出时间跟我们谈心,关心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他们说:“我们都是来自嘉定的新南华人,在这里就应该像家人一样相处”。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让我们感到很温暖。也正是在他们的牵头组织和我积极配合参与下,多次开展了情真意浓的对口支援活动,促进嘉定对口南华的企业、机构牵手学校,助力南华教育发展。嘉定区博击足球俱乐部开展“走进校园足球,助力南华教育”活动,为山区学生捐赠足球、球衣、球袜,并派出教练员亲自对学员进行指导;嘉定区马陆镇“心连新”志愿公益服务社开展“扶贫帮困,情满思源”的图书、校服捐赠活动,活动当天爱心企业家牵手资助了贫困建卡户家庭的一位学生;上海享物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动捐赠1360册图书;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牵手结对思源学校,组织“彩云工程”公益项目的志愿者活动,开设绘画公益课,指导学生用绘画作品表达心声。
精彩而有意义的活动背后,我发挥大队辅导员的专项特长,积极进行协调、沟通。每次活动我都会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努力开拓视野,做一个积极向上有理想的好孩子。
成长感悟篇
初到南华,看到这里的蓝天、白云是如此美丽,我忍不住拿出手机连拍,同事调侃说:“每天都如此,慢慢你就习以为常了”。周末闲来无事,在县城里四处逛逛,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感受当地风土文化,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和城市的喧嚣,可以沉淀自己,有更多的时间静心思考。
在南华,同事们的热情好客、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身处异乡的我感觉很温暖。我要感谢各级领导给我搭建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让我有幸走进思源实验学校,获得历练与成长。
在很多人的心里,对于支教工作都还是传统的认知——走进深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其实,那样的日子已渐行渐远。改革开放四十年,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实施对口支援的地方政府,都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事情,贫困地区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思源实验学校的基础建设、硬件设施就很完善,有些设备甚至要比安亭小学所用的还要先进。在这里更急需的是好的教育管理模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需要提高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需要改变的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
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教师,一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我深爱事业,感恩前辈。参与支教工作,我无怨无悔。(信息来源: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