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手记|“蹊径”而非“捷径”】
2019学年,嘉定区教育局遴选10位优秀教师分别远赴青海省久治县、云南省德钦县以及云南省楚雄州的七个对口支援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眨眼间,我来到永仁已经一个多月了。从开始的适应阶段,再到后来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工作,我对永仁一中、对永仁一中的同学们有了更多的了解。
“冰火两重天”我们的日常训练生活
永仁的下午似乎是永远的盛夏,同学们准时来到操场进行日常的训练。这群以训练课程为主的体育生们,在考试临近之际也做着额外的“课外辅导作业”。十一月底,太阳还是毫不吝啬地、火辣辣地照到了学生身上。
“今天下午我们练些什么,老师?”
“先进行常规的热身,之后练习跳远和铅球。”
我布置完“作业”,同学们就迅速开始了练习。热完身,他们身上的衣服就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接下来开始正式练习项目:跳远与铅球。同学们一次次重复着已经练习到机械化的动作,一次次跳进沙坑,一次次捡起铅球。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为的就是能在考试的时候哪怕提高一厘米。下午的两个小时很快地过去了,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宿舍休息。
一天的训练结束了吗?同学们用行动告诉我:并没有。
晚上七点半,永仁的夜晚,温度一下子回落到冬天该有的样子。
“今天热身结束之后,先进行一个小时的专项练习,然后是100米冲刺演练。”
于是,同学们又迅速开始了晚上的练习任务。五组100米冲刺练习之后,大家的体力明显有些跟不上了。第十组冲刺,同学们咬紧牙关冲过了终点。一名同学因为高强度训练而小腿抽筋,在队友的帮助下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一名同学因为反胃撑在墙边喘息;几个同学干脆累得躺倒在了跑道上。在放松肌肉的垫子上,有的同学已经累得打起瞌睡,有的同学在静静地休息,还有的或许在思考今天的收获……一天的训练到这里才真正的拉下了帷幕。
“蹊径”后的艰辛你对体考知多少
体考,在大家的眼中似乎是一条高考的捷径。有人甚至会想:“参加体考的同学明明比我的高考成绩低了那么多,却考取了比我还好的大学。真是会‘抄近路’!”
或许练体育是一条通向高考的路,是拥有体育特长的同学们为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为自己独辟的一条“蹊径”——但它绝对不是一条“捷径”:
当同学们拿着羽毛球拍在球场挥洒自如时,他们在操场上举着杠铃练体能;
当同学们喝着饮料吃着零嘴时,他们在喝那难喝得要命的肌酸;
当同学们放学后去外面潇洒地聚餐时,他们正拎着运动鞋、带着一身的疲惫去宿舍洗澡换衣服;
当同学们围着操场跑个一两圈就抱怨减肥真累时,他们却把每天至少跑四十圈,合计一万六千多米的运动量当作日常;
“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句军队的口号用在这群孩子们身上一点不为过。在他们的身上正体现了那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或许是另辟了一条体考的“蹊径”,可是这条路真的不是一条“捷径”。
前不久,田径队的一个孩子在训练的时候拉伤了大腿,大家都以为他会在家里好好养伤,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训练:在队友跑步练习的时候,他单腿做着俯卧撑;在队友跳远练习的时候,他卧推着杠铃。他就是这样咬紧了牙关,生怕因为伤病落后于大家的脚步。
我的学生,这群可爱的孩子们,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挥汗如雨、只争朝夕。纵然历程中经历过许多的风雨,也从不言败、从不松懈。此情此景,又怎会让我不深受感动呢?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我在永仁一中,不仅看到了体考同学们身上可贵的进取精神和团结坚强的品质,也感受到学校所有的老师、同学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同时也看到了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形。无论在网络媒体和电视上曾看到过多少次,都不会比自己亲眼所见更有感触。我想,只有体会到了之后才更加懂得对生活的珍惜,才明白有一种幸福叫做知足。我在这里体验人生,提升自我,何其有幸!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都让我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坚定。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牢记一名青年志愿者教师肩上的使命,奉献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帮助永仁一中,帮助永仁一中的同学们。我要用这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意义深远的事。(来源:嘉定教育)